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南南国家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作为企业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角色,律师不仅需要提供专业法律服务,还应深度参与客户的国际化战略。涉外法律业务对从业者提出了极高要求,包括精湛的外语能力、对国际法律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当地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
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广泛覆盖能源、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的关键节点,其战略地位愈发重要。2023年,中哈双边贸易额达410.2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的约一半,提前数年实现了两国元首提出的2030年贸易额达400亿美元的目标。2024年,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攀升至438.2亿美元,同比增长6.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两国经贸关系的蓬勃活力。
海普睿诚律所哈萨克斯坦考察:完成合资项目尽调并走访当地律所,探索中哈法律服务合作机遇

随着“新哈萨克斯坦”改革计划的持续推进,哈萨克斯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国法律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普睿诚律所在哈萨克斯坦的考察中,完成了中哈合资项目的法律尽调工作,并走访了湖南丕正哈萨克斯坦律所和盈科哈萨克斯坦律所。在湖南丕正哈萨克斯坦律所,双方交流了哈萨克斯坦对法律服务的管理政策以及当地政务服务情况;在盈科哈萨克斯坦律所,围绕哈国法律工作常见问题、服务中国客户的经验以及双方律所合作方式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与当地律师的沟通,我们切实感受到在阿拉木图乃至整个哈萨克斯坦开展法律服务合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哈萨克斯坦法律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1-4.3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约15%-18%。其中,作为中亚金融中心的阿拉木图占据了65%的市场份额,中资企业相关业务占比升至35%,规模约1.2亿美元,需求主要集中在公司设立、合规以及跨境争议解决。
在对哈中资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核心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公司治理领域,部分行业外资持股仍限制在49%上限;董事责任规定比中国更为严格。其次是中资企业普遍面临的劳动合规问题,即外籍员工配额不得超过总员工数的30%的限制;此外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比中国多7项强制性内容;解雇补偿标准平均为中国的1.8倍。争议解决偏好也存在一定差异,85%的商事合同选择仲裁;该国诉讼案件也在激增导致效率问题,AIFC(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法院案件量年增长45%;本地诉讼平均周期长达22个月。
当前,哈萨克斯坦正处于大规模法律改革进程中,这为中国法律行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方向。国内律所可以与哈国本土律所建立案源合作,搭建中文法律资讯平台,提供远程法律尽调服务。此外,还可以在阿拉木图设立代表处,培养掌握多门语言的法律人才,构建中亚法律数据库,组建专业领域团队,开展跨境法律服务,打造全新的中亚法律服务生态。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律师应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专业分工和国际协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同时为推动国际区域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人:李杨(高级合伙人)
李杨 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金融与资本市场业务部主任
担任陕西省资本市场法治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省律协八届专门委员会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责任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省律协八届专业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校外实训导师。同时还担任多家机构仲裁员和调解员。
李杨律师已通过银行、基金、证券等从业资格。在银行、信托、保险、证券、融资租赁与保理等领域,服务超过三十家机构,凭借精湛专业获得广泛赞誉。曾先后被国际知名法律媒体汤森路透《亚洲法律杂志》(Asian Legal Business)评选为ALB China2024西部律师新星;获得《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中国“银行与金融”领域的“高度推荐(Highly regarded)”评价;获评律新社“品牌之星:实力律师”;荣登2024 LexisNexis under 40大中华区榜单。